Eng
中文

節目

蒙克:鐵幕下的吶喊

假如華意達是波蘭新電影的當然基石,蒙克(1920-61)可能就是旁邊默然佇立的紀念碑。其實說他是戰後影響力最深遠的電影人之一,他也當之無愧:贊祿西、波蘭斯基、史高林莫斯基等波蘭名導,固然統統當過他的學生,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冒起,也公認與他有關。假如1961年他沒有因交通意外英年早逝,歐洲電影史可能會更加精彩⋯⋯

不過現實沒有假如,大抵也毋須假如,蒙克給影迷留下的作品已足夠豐饒。首部劇情長片《路軌上的人》(1957)引入主觀敘事,在共產現實主義美學旁邊投放了強烈的照明彈,照出各種個人主義和自由詮釋的創作可能,被視為東歐第一部批判史太林主義的電影。蒙克敢言和尖銳的敘事觸角,平實而不失想像力的影像風格,與黑色幽默可謂一拍即合;《英雄》(1958)和《一生倒運》(1960)的戲謔與反諷,便一再借大時代小人物處境,探討制度與人性的潛在污點,難怪當局要借小事把他開除出共黨,並且沒停止過派人監視他。

蒙克戰時是華沙地下軍成員,曾經逃出納粹戰俘營。這些經歷都反映在《一生倒運》和《英雄》的故事細節裏,而遺作《女乘客》(1963)對德國戰後愧疚的檢視,更表露出他寬厚的同理心和反思人性的深度,可惜他最終無法親自完成這部傑作,令人扼腕不已。